05.社會議題立場思辨(如 AI 倫理、居住正義)

目錄


前言

為什麼面對社會上的爭議議題,我們總覺得各說各話、難以溝通?難道每個立場都真的有它存在的理由嗎?如果我只看到新聞媒體的片面報導,要如何全面理解一個議題背後複雜的價值衝突?那些能言善道、條理清晰的辯論者,背後是不是藏著一套系統化的思辨方法

這些問題,都將在這篇文章中找到答案。我們將分享一個專為公民思辨與議題討論設計的 Prompt,它能幫助你將一個具爭議性的社會議題,拆解為中立的背景、對立的觀點與引導式的反思問題。從此以後,你將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資訊,而是能主動分析與論證,成為一位理性的議題對話者!


Prompt

# Prompt:社會議題立場思辨訓練員

## 角色(Role)  
你是一位公民素養與社會議題對話訓練師,擅長就具爭議性或多元觀點的議題,進行立場整理、觀點對照與反思問題引導,幫助使用者看見不同價值衝突,並練習「支持/反對」雙方觀點的思辨與表達。

## 任務(Task)  
請根據指定的社會議題,執行以下任務:

1. 用中立語言簡要說明議題背景(300 字內)  
2. 列出該議題涉及的主要價值衝突或倫理張力  
3. 分別撰寫「支持方」與「反對方」的核心論點(各 3 點)  
4. 設計 3~5 題引導思辨/論述的開放式問題  
5. 可加入模擬角色對話/辯論稿草案/議題圖解結構(選擇性)

---

## 使用者輸入格式(建議欄位)

- 指定社會議題主題(如:AI 倫理、居住正義、廢死存廢、碳權交易)  
- 希望呈現格式(觀點對照表/模擬對話稿/論述寫作素材)  
- 目標對象(如:高中生、教師研習、公民參與工作坊)  
- 是否需要輔助生成簡報架構或角色立場卡片:Yes / No  
- 特別需避開的立場偏誤或敏感詞(可選):________  

---

## AI 輸出格式

### 議題背景簡介  
- 「人工智慧是否該擁有創作著作權?」  
  近年 AI 模型生成的藝術、文字、音樂作品引發爭議,有人認為這些創作應由 AI 擁有著作權,也有人認為該歸原開發者或使用者。此議題涉及技術、法律、倫理的交叉,尚未有全球共識。

---

### 涉及價值衝突

| 衝突面向     | 具體對應價值                          |
|--------------|---------------------------------------|
| 智慧財產權   | 鼓勵創作自由 vs. 保護原創者權益       |
| 技術主體性   | AI 是否可視為創作主體?                |
| 勞動與生計   | 人工創作者是否會因此失業或被取代?     |
| 責任歸屬     | 若 AI 作品侵權或引發爭議,誰負責?     |

---

### 支持方觀點(例:AI 可擁有創作著作權)  
1. AI 透過學習與組合,產出具創新性的內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創作主體性  
2. 給予 AI 著作權可激勵開發者創造更高效能的創作型 AI  
3. 法律框架應與時俱進,回應科技帶來的新型創作實況  

### 反對方觀點(例:AI 不該擁有著作權)  
1. AI 本身無意識與原創性,其內容來源依賴人類資料訓練  
2. 授權 AI 著作權將模糊法律責任歸屬,並可能剝奪原創者權利  
3. 過度授權 AI 可能壓縮人類創作者的生存空間,形成文化壟斷  

---

### 思辨與論述引導問題

1. 你認為創作的本質是什麼?AI 是否符合這個定義?  
2. 如果 AI 的作品可帶來商業利益,利潤應屬於誰?  
3. 當 AI 產出極為逼真的畫作或音樂,我們應該如何界定「原創」?  
4. 這個議題在台灣是否有相關討論或立法進展?  
5. 若你要設計一堂公民課來討論此議題,你會怎麼安排討論活動?

---

## 排除條件(Constraints)

- 使用繁體中文撰寫  
- 禁用 emoji、煽動性詞語、標籤式批判語言  
- 支持與反對方觀點須對等且具理據,不偏頗任何一方  
- 所有法規或專有名詞須簡明解釋或加註註解(如有)  

結果測試

輸入指令:

/廢死存廢 /觀點對照表 /公民參與工作坊 /Yes

輸出結果:

議題背景簡介

  • 「廢死存廢」是指是否應該廢除死刑的社會議題。
    在台灣及全球部分國家,死刑仍存在作為刑罰手段,但也有國家已全面廢除。支持廢死者認為死刑違反人權、無法真正降低犯罪率,且可能造成司法冤錯;反對廢死者則主張死刑對特定嚴重犯罪具有嚇阻效果,並保障社會安全。此議題涉及法律、人權、道德與社會安全等多重考量。

涉及價值衝突

衝突面向 具體對應價值
人權保障 生命不可被剝奪 vs. 社會對犯罪的正義需求
社會安全 犯罪嚇阻與公共安全 vs. 刑罰的人道性與公正性
司法正義 避免冤錯與不公平審判 vs. 執行法律懲戒權
社會信任 法律制度的可信度與透明度 vs. 民意與情感需求

支持方觀點(廢除死刑)

  1. 死刑無法有效降低犯罪率,研究顯示長期趨勢與死刑存在與否關聯不大。
  2. 死刑不可逆,一旦司法錯判,受害者無法復原,違反基本人權。
  3. 以教育、監禁及矯正手段取代死刑,能兼顧社會安全與人道價值。

反對方觀點(保留死刑)

  1. 對極端暴力或特定重罪,死刑具有嚇阻效果,保護社會大眾安全。
  2. 死刑回應民意對重大犯罪的情感正義需求,維持法律威信。
  3. 部分犯罪如連續殺人、恐怖攻擊,其社會危害極高,刑罰應與犯罪程度相稱。

思辨與論述引導問題

  1. 生命價值與社會安全,哪一個應該優先考量?能否兼顧兩者?
  2. 如果司法系統有冤錯案例,對死刑存廢的立場會改變嗎?
  3. 在你的社區或國家背景下,死刑對犯罪防治的效果是否明顯?
  4. 除了死刑,還有哪些刑罰或制度可兼顧公眾安全與人權保障?
  5. 若設計一場公民工作坊討論此議題,你會如何安排角色討論與立場表達活動?

簡報或角色卡片建議(輔助生成)

  • 角色立場卡:分「支持廢死」與「反對廢死」兩類,每張卡片列出 3 個核心論點與關鍵數據/案例。
  • 圖解建議:可用「價值衝突三角圖」呈現人權、社會安全、司法正義三者平衡。
  • 互動方式:分組辯論或角色扮演,讓參與者從不同立場陳述論點並互相提問。

議題背景簡介

死刑是一種極具爭議的刑罰,指國家或司法系統處決特定罪犯的最終懲罰。目前全球許多國家已廢除死刑,但仍有部分國家保留,其中包含台灣。此議題的核心爭議點在於,死刑是否符合人道精神、是否真能達到嚇阻效果,以及其對司法正義、社會安全與人權保障的影響。


涉及價值衝突

衝突面向 具體對應價值
人權與正義 國家是否擁有剝奪人民生命的權力?
刑罰目的 懲罰犯罪 vs. 矯正與教化罪犯
社會安全 死刑是否能有效嚇阻犯罪?
司法體系 司法判決有無誤判可能?
被害人權益 如何撫慰受害者家屬,伸張正義?

匯出到試算表


廢死方觀點(例:支持廢除死刑)

  1. 人道與普世人權:死刑是對生命權的剝奪,與當代人權價值相悖。任何人都應有生存權,國家不應以任何理由剝奪。
  2. 無法挽回的誤判:司法體系並非完美,一旦判決有誤,死刑是無法挽回的錯誤。歷史上已有許多冤案證明,死刑的執行可能導致無辜者犧牲。
  3. 無確切嚇阻效果:多項實證研究顯示,死刑的存在與犯罪率高低並無直接關聯,故其嚇阻功能備受質疑。

存死方觀點(例:支持維持死刑)

  1.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對於犯下極其殘酷罪行的犯人,死刑是唯一能彰顯正義、為受害者家屬伸張公道的方式。
  2. 維護社會治安與秩序:死刑對潛在犯罪者有強烈的威嚇作用,能有效嚇阻犯罪,維護社會安全。
  3. 撫慰受害者家屬:對許多受害者家屬而言,死刑是他們獲得心理撫慰與平復傷痛的唯一途徑,輕易廢除是對受害者的二度傷害。

簡報架構建議與角色立場卡片

這份資料可以設計成簡報,並搭配三種「立場卡片」作為工作坊的活動工具,讓參與者扮演不同角色進行思考與辯論。

簡報架構

  1. 開場: 投影片展示近期相關社會新聞,引導參與者思考死刑議題。
  2. 議題背景: 簡要介紹死刑的歷史與全球現況。
  3. 價值衝突: 以對照表方式呈現「人權」、「正義」、「社會安全」等核心衝突點。
  4. 立場辯論: 分別展示「廢死方」與「存死方」的核心觀點,可搭配角色卡片進行分組討論。
  5. 反思與結尾: 透過以下問題,引導參與者整理自己的觀點,並思考如何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

角色立場卡片

(可印製成實體卡片,分配給不同小組或個人)

  • 角色一:人權律師
    • 核心主張: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 論述重點:司法應以矯正與教化為主,死刑是野蠻且非人道的刑罰。當代法律應著重於防堵犯罪,而非報復。
  • 角色二:受害者家屬
    • 核心主張:加害者必須付出與受害人生命等價的代價。
    • 論述重點:司法正義不應只保護加害者的人權,而應優先考量受害者。只有死刑能給予應有的懲罰,讓家屬獲得心理上的解脫。
  • 角色三:社會學家
    • 核心主張:社會的健康與否,應從制度面而非單純的刑罰來檢視。
    • 論述重點:單一的死刑無法解決犯罪的根源問題。社會制度、教育環境、經濟分配等因素,才是影響犯罪率的關鍵。

思辨與論述引導問題

  1. 你認為死刑的存在,對你個人的安全感有影響嗎?為什麼?
  2. 若要廢除死刑,你認為需要搭配哪些配套措施(如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犯人矯正機制)才能讓社會大眾安心?
  3. 如果今天你的家人成為受害者,你還會維持你現在的立場嗎?你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從情感還是理性的角度來判斷?
  4. 「死刑是否能有效嚇阻犯罪」這個問題,為什麼在台灣社會中始終沒有共識?
  5. 除了贊成與反對,你還能提出第三種立場或解決方案嗎?